季羡林谈写作_季羡林【完结】(23)

2019-03-10  作者|标签:季羡林

  我在上面说了很多真话和假话。作者在《自序》中也提到了他的老师乔冠华教导他不说假话。我觉得,在这里,必须对真话和假话做一个比较明确的、但仍然难免笼统的界定。顾名思义,真话或者实话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话,反之就是假话,看起来十分简单明了。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实际情况的真相并不是容易求索的。只能根据自己求索的水平来讲话,这就算是真话了。这里面还有一个个人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的问题。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。20世纪50年代后期夸大风chuī满神州大地的时候,有人说,一亩地可以产十万斤粮食。这当然不是实际情况,但是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,亩产量扶摇直上。报纸和记者也不甘落后,大肆报道。别人信不信,我不知道。我这个人不是什么天才,也绝不是傻瓜。我当时相信不疑。如果我是一个记者,根据我的理解水平,我会如实地报道。我自信说的是真话。但是,这种真话符合实际情况吗?可是在我主观想法上,它绝不是假话。这样一来,真话和假话拿什么标准来界定呢?

  我在上面仅仅举了一个事例,在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来。我只好请求读者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了。

  真话和假话的标准对一个记者来说是如此地重要,而真话和假话的区分有时又会如此地难,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记者们必须具有极高的睿智,极大的辨识能力,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。他们还必须具有极大的勇气,只有这样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。具有了这两个条件,下笔必有新意,才能有所依附,一枚带情的笔才能真正发挥作用,说真话和说假话,心里才会有了底儿。我们过去和现在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记者,未来所需要的仍然会是这样的记者。这样的记者是我们人民群众中不可或缺的人物。他们是真正的记者。真正的记者有福了!

  张颜兄裒其旧所为文为一集,名之曰《记者无悔》索序于我,我对于记者这一行当所知不多,这真给我出了难题,言之无物,却之不恭。谨搜索枯肠,写成了上面这一些话。这简直等于班门弄斧,圣人门前卖文。尚望张颜兄有以教我。

  2001年3月10日

  第24章 好的文艺无国界

  史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,几乎是尽人皆知的。但是,大家想必都还记得,有很长一段时间,西方学者说中国没有史诗。一些中国学者也从而附和之。其中有西方人的偏见;但也有我们中国方面对自己的民族文学遗产了解得还不够这个原因。感谢我国的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们,他们陆续发现了几部中国史诗,无论是从长度来看,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深刻来看,都不比西方的史诗逊色,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之。

  史诗同神话有密切联系。马克思有一句名言: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。换句话说,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。这里就有了问题。一些学者不是热衷于宣传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吗?如果这两句诗能成立,哪里能有什么“永恒的魅力”呢?但是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中西史诗都在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根,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流行于各自国家的民间,而且还传到国外去。这就是实践,它检验出来的真理是: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。

  文艺是有国界而又无国界的。在最初,文艺必须产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,这就是有国界。但是,一旦产生,就必然流行与传播。越是好的文艺,流行就越广。坏的文艺则是蟪蛄不知chūn秋。好文艺流行的速度之快和地域之广是十分惊人的。长江、大河、高山、峻岭,浩瀚的大海、辽阔的沙漠,都阻挡不住。这就是无国界。

  文艺为什么会能没有国界呢?从文化jiāo流的规律来看,给予者所给予的东西必须对接受者有用,然后才能被接受。没有用的东西,即使是暂时被接受,迟早会被扬弃的。好的文艺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,都是有用的。因为,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,好的文艺能增qiáng人的智慧,能陶冶人的性灵,能提高人的jīng神境界,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。这样好的东西,不管它原来产生在什么地方,一旦产生,必然传出国界和民族的界限,被那里的人民所接受。

  史诗显然是属于这个范畴的,它在世界上,在人民间、在民族间的广泛流传可以为证。但是,史诗的原文、结构都非常繁复,辞藻都非常堆砌,一般人欣赏起来,会有极大的困难。许多国家往往把史诗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简化,然后才得以流传。

  现在,吉林省摄影出版社,独具慧眼,把中外的十大史诗,用文字说明和图画并举的形式,编成了这一套《世界十大史诗画库》,主要是想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。十大史诗中,中国占了三部,这样就纠正了过去的偏颇,同时又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。我相信,它必然会受到广泛的欢迎的,在欣慰之余,写了这一篇短序。

  1994年2月6日

  第25章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

  在新育小学三年,斑斓多彩,内容异常丰富。

  我是不喜欢念正课的。对所有的正课,我都采取对付的办法。上课时,不是玩小动作,就是不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,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,常常走神儿,斜眼看到教室窗外四时景色的变化,chūn天繁花似锦,夏天绿柳成荫,秋天风卷落叶,冬天白雪皑皑。旧日有一首诗:“chūn天不是读书天,夏日迟迟正好眠,秋有蚊虫冬有雪,收拾书包好过年。”可以为我写照。

  当时写作文都用文言。语言障碍当然是有的。最困难的是不知道怎样起头。老师出的作文题写在黑板上,我立即在作文簿上写上“人生于世”四个字,下面就穷了词儿,仿佛永远要“生”下去似的。以后憋好久,才能憋出一篇文章。万没有想到,以后自己竟一辈子舞笔弄墨。逐渐体会到,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,而开头与结尾最难。这现象在古代大作家笔下经常可见。然而,到了今天,知道这种情况的人似乎已不多了。也许有人竟以为这是怪论,是迂腐之谈,我真欲无言了。有一次作文,我不知从什么书里抄了一段话:“空气受热而上升,他处空气来补其缺,遂流动而成风。”句子通顺,受到了老师的赞扬。可我一想起来,心里就不是滋味,愧悔有加。在今天,这也可能算是文坛的腐败现象吧。可我只是个十岁的孩子,不知道什么叫文坛,我一不图名,二不图利,完全为了好玩儿。但自己也知道,这样做是不对的,所以才愧悔,从那以后,一生中再没有剽窃过别人的文字。

  ……

  有一年秋天,新育小学组织全校学生游开元寺。

  开元寺是济南名胜之一,坐落在千佛山东群山环抱之中。这是我经常来玩的地方。寺上面的大佛头尤其着名,是把一面巨大的山崖雕凿成了一个佛头,其规模虽然比不上四川的乐山大佛,但是在全国的石雕大佛中也是颇有一点名气的。从开元寺上面的山坡上往上爬,路并不崎岖,爬起来比较容易。爬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佛头下。据说佛头的一个耳朵眼里能够摆一桌酒席。我没有试验过,反正其大可想见了。从大佛头再往上爬,山路当然更加崎岖,山石当然更加亮滑,爬起来颇为吃力。我曾爬上来过多次,颇有驾轻就熟之感,感觉不到多么吃力,爬到山顶上,有一座用石块垒起来的塔似的东西。从济南城里看过去,好像是一个橛子,所以这一座山就得名橛山。同泰山比起来,橛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;但在济南南部群山中,橛山却是jī群之鹤。登上山顶,望千佛山顶如在肘下,大有“一览众山小”之慨了。


加入书架    阅读记录

 23/34   首页 上一页 下一页 尾页